行业新闻

毛细凝聚与蒸发发生在不同的相对压力下产生影响

许多工业催化剂为多孔性的根据IUPAC的分类,催化剂的细孔可以分成三类:微孔(micropore),指孔半径小于 2nm的孔.活性炭、沸石分子筛等含有此种类型的孔;中等孔(mesopore),指半径在 250 nm的孔,多数催化剂的孔属于这一范围;大孔(macropore),指半径大于50nm 的孔,如Fe3O4、硅藻土等含有此类型孔.
1. 毛细管凝聚与Kelvin方程
由于一些催化剂含有许多细孔,所以在吸附过程中常常有毛细管凝聚现象发生如在解释IV型等温线时(见图2.24认为等温线的初始部分代表细孔孔壁上的单层吸附,到滞后环的始点B时,表示*小的孔内开始凝聚,随压力的提高,稍大些的孔也逐渐被凝聚液充满,直到饱和压力下,整个体系被凝聚液充满.
毛细管凝聚模型应用了这样一个原理:在毛细管内液体弯月面凹面上方的平衡蒸汽压力P小于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P0,即在固体细孔内低于饱和蒸汽压力的蒸汽可以凝聚为液体.这一原理的数学表述即为Kelvin方程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.17 )
其中,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,为液体摩尔体积,为孔半径,θ为接触角. Kelvin方程描述了凝聚时,气体的相对压力和孔径的关系,它是吸附法测孔分布的理论基础.
2. 吸附的滞后现象
吸附等温线给出了压力-吸附量的一一对应关系,无论在吸附过程,还是在
脱附过程应当得到同一条等温线,但是在研究一些孔性催化剂等温吸附时出现了异常,如在IV型等温线中等压力段出现了吸附线和脱附线不重合,通常称这一现象为滞后( 见图3.6 ). 在等温线上,(ABC)段为细孔壁上单层吸附,向上的(CDE)吸附段称为吸附支,到饱和时,吸附量不变或继续增加,向下的脱附段(EFC)称为脱附支,环(CDEF)称为滞后环可以看出,在一定相对压力下,脱附支的吸附总是大于对应吸附支上的吸附量滞后现象的出现,与催化剂中细孔内的凝聚有关.对此曾提出过多种模型加以解释.以下介绍两种常见的模型.
3.6  IV型等温线的滞后现象
  **是由McBain提出的墨水瓶模型[4 ].设想细孔有如图3.7所示的形状,瓶口处半径为rs,瓶体处半径为rbKelvin方程,瓶口和瓶体处发生凝聚所需的蒸汽压分别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因为rbrn,故 PbPn
3.7 墨水瓶模型的毛细凝聚
吸附过程中,蒸汽压先达到Pn,这时瓶口发生凝聚,而瓶体是空的,只有蒸汽压到Pb时瓶体才发生凝聚.脱附时,蒸汽压降低先接近Pb,照理此时瓶体的凝聚液应该蒸发,但由于瓶口处有液体封锁而不能蒸发,一直要等到蒸汽压降到Pn瓶口处凝聚液蒸发完后才能蒸发,这样,虽然体系的压力相同,与吸附过程相比,在脱附过程中催化剂细孔内含了更多的凝聚液,出现了滞后现象.
**个模型是由 Cohan提出的两端开口的圆柱孔模型[5](图3.8).认为在这种孔内,气-液间不是形成弯月面,不能直接用Kelvin方程,而此时是形成圆筒形液膜,随压力增加液膜逐渐增厚,Cohan给出凝聚所需的压力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可以看出,按此方程得到的r与由Kelvin方程得到的rK差了一倍,rK=2r
3.8 圆柱孔模型的毛细凝聚
脱附时,从充满凝聚液的孔的蒸发则是从孔两端的弯月面开始,这时的弯月面为半球形,因而按Kelvin方程,凝聚液蒸发所需的压力为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对同一个孔,凝聚与蒸发发生在不同的相对压力下,这就是出现滞后的原因.
滞后环有多种类型(图3.9).滞后环的形状主要与吸附剂的孔结构和孔的网络性质有关有关[ 6 ]如象多孔玻璃一类物质,参见图3.10.由于它们具有的孔径很小,且孔径的分布又十分集中,在 P/P0小于 1很多时,等温线就进人一个平台,这时所有的孔都被凝聚液充满再增加P/P0时,外表面引起的吸附量并不明显增加.
用气体吸附法计算孔分布,是利用滞后环的吸附支或脱附支数据将取决于假定的孔内凝聚模型.
3.9 滞后环类型及孔结构的可能模型
3.10 丁烷在多孔玻璃上的吸附等温线
3. 孔径分布
为了得到特定的活性与选择性,往往要求催化剂具备一定的孔半径范围.孔分布一般表示为孔体积对孔半径的平均变化率与孔半径的关系,也可表示成孔分布函数与孔半径的关系,见后面的例子。
通常采用气体吸附法测中等孔范围的孔分布.汞孔度计法测定大孔范围的孔分布,以介下绍这两种方法